智慧社區建設方案
一、為什么要建設智慧社區?
1、我們的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社區是城市的單位,是城市人生活區域,智慧社區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智慧社區和智慧城市建設在許多領域概念相通。
智慧社區建設的起因是為了解決當今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如人口膨脹、“421”現象帶來的保障壓力、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的難題、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頸、社會道德滑坡、社會保障壓力、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健康管理的薄弱、看病的困境、人們生活空間的拓展的障礙、資源如何整合再應用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力求通過智慧社區的建設提高社會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務的水平及績效,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2、社會管理需要創新
一直以來,政府各個部門在努力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社區管理與服務的應用水平。但以職能劃分為特征的城市信息化還處于自發零散、各自為戰的局面,因而其實施的效果也相對有限。
于是,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更具智慧的新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實現從管理到服務,從治理到運營,從零碎分割的局部到協同一體的平臺服務的跨越。
3、新型社區建設的呼喚
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社區作為城市的單元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開展社區建設,滿足基礎群眾的社會需要,成為近些年來社會結構轉型與發展的主要方向。
當前,社區管理與服務已經滯后于群眾的需求,從居住環境到基礎設施、從生活服務到文化娛樂、從治安秩序到人際關系等,群眾都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社區市民參與社區的發展和社區自治等問題,以及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的不足,不容忽視。
社區是一個大家庭,它立足的宗旨和發展的原則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豐富人的生活,滿足人的需求;著力于提高社區生活的舒適度、親和力和歸屬感;是良好的社會生活系統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的統一。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是百姓的共同心聲,也是我們工作的方向。
4、智慧社區的到來
基于物聯信息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找到了社區建設的好方法,那就是,建設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包含三個含義,一是社區管理、運作的智能化,二是全社區內的單位、企業、組織、公眾共同參與的協同化,三是人們共同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過程中自身內在智慧產生和應用度。
所以,智慧社區建設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協同化為基本特征,構建科學、智能、人本、協調的城市內生系統。
二、智慧社區是什么樣子的?
1、智慧社區建設結果三段論
第一階段,智慧社區建設首先讓社區居民感知到安全、舒適、便利、愉悅,圍繞衣食住行、生活七件事:衣、食、住、行、康、樂、養——建設衣食無憂、安全保障、就醫健康、交友娛樂、工作學習、出行便利、老有所依的幸福社區。
第二階段,優化人的生活模式,讓人們生活得更從容,新模式可以幫助人們節約每天的時間。
第三階段,人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引導人們潛在的智慧、能力,讓每個人都能達到自我實現。
2、對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的理解
智慧城市不僅僅是一座充滿智能化,張開雙臂迎接人們入駐的城市,她也是幸福之家,是創新源泉。通過遍布各處的傳感器和智能設備組成“物聯網”,她可以全面感測、監控和分析城市運行的狀況,為城市管理者提供基礎數據,使城市里的各個關鍵系統和參與者進行和諧高效的協作,達到城市運行的更好狀態;她更好地連接、整合“物聯網”和互聯網系統,通過智慧化的手段收集、整合、優化各種信息,使居民生活與城市運行緊密結合,她提供給人們更加安全、便利、舒適、愉悅生活環境;她不斷激發人們的創新潛力、提升人們內在的創新能力,為人和城市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為城市基本組成單位的社區,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落實地,是智慧體現的濃縮映射區和公眾感知享有的直接獲得處。區別于傳統社區,智慧社區是在于其城市管理、政府職能以及社會服務的“智慧化”。這一獨特而鮮明的特征體現在社區服務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兩個層面。社區服務的提供者應該預先和隨時了解居民的需求,主動將精準的信息和服務,通過敏捷的手段推送給需要者;而社區服務的接受者則可以在社區內隨時、隨地、隨需地獲取各種服務和提出自己的需求。
智慧社區建設,并不局限于信息化,它期望生活在社區里的人能夠更好地運用知識、分享信息,期望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高效益的一種愿望,所以,它著眼于社區發展整體的總效果。
三、怎樣建設智慧社區?
1、政府信息化建設發展軌跡
多年來信息化建設總是強調“以信息資源為中心”、把“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放在首位,今天人們更需要資料精選系統而非增加閱讀量的系統。
我們的信息化建設一路走來,從電子政府建設 -> 社區信息化建設 -> 社區對外服務平臺建設 -> 社區事務“一門式、一口式”受理模式 -> 智慧社區建設。
今天我們已經意識到數據資源,軟件資源、網絡資源是同等重要,三者都是信息資源。軟件加上網絡成為智能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智慧社區建設一方面要完善政府業務自動化和數據資源的整合與開放,另一方面要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智能服務系統的開發建設上來,構建更多的社區智能服務系統,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2、智慧社區建設的基礎
(1)關于頂層設計
設計關注整體效益。智慧社區建設關注的不是一個方面的事情,而是信息化應用的整體效益。 它通過對區域的地理、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系統進行數字化網絡化管理,對區域內基礎設施、基礎環境、商圈、社區生活服務業等的多方位數字化、信息化的實時處理與利用,構建以政府、企業、市民三大主體的交互、共享平臺。所以,它強調建設過程的生態體系,一是參與建設的各家單位相互的包容整合型生態,二是信息呈現和使用過程中的生態性。
(2)數字化
數字化的結果是將社區內相關的管理與服務信息實現充分計算機化。數字化展現的基礎是通過地理系統提供完善信息服務和網絡服務。它直接面向人,用戶可以通過PC、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等終端設備,分享系統提供的包羅萬象的各類信息。
數字化建設是智慧社區的基礎,它包含能夠將社會上現有的各系統整合在一起的數字交換中心,和將紛繁復雜的信息智能化分析的自動處理系統。該信息系統將代替人自動處理事務,系統經常在人無所察的情況下為居民提供服務。
(3)通信基礎設施
(4)智能交易
考慮將社區應用的市民卡融入銀行卡內,而不是在市民卡中加入小額支付功能。這樣將實現所有功能應用的最大化,同時,因為卡是實名制的,將有利于誠信社會的建設。
(5)智能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是政府本身的職能所在。公共服務包括政府提供的服務與市場提供的服務。公共服務智能化是提高服務效率與質量的基本途徑。
智慧社區的布局并不是一開始就面面俱到,而是依據地區的資源與項目的價值進行選擇,成熟的領域先啟動,項目的成功率、可持續、可積累才是最重要的。
3、智慧社區建設的評價
智慧社區建設以社區居民的直接感受、滿意度為評價基礎,以居民利益獲得來衡量信息化效益,以此價值觀為出發點,制定評價指標。
四、智慧社區建設實踐
智慧社區建設的內涵一定是分享、共贏、簡約、自由、人潛能最大化展示、城市建設和人自身發展的低成本、高效能、高效益。智慧社區建設不是在原來信息化建設規劃上加上“智慧”新名詞的頭銜,而是在社會建設創新管理上追求公共透明、生態體系和人的發展,希望通過信息化的技術應用,社會建設模式的創新,動員更多的人參與社會建設與管理,并使之成為高效。
智慧社區建設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城市生活中的問題,建設目標是“三階段”論。智慧社區由智慧的人們所建,也必將調動人的智慧本性。
1、建設目標
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探索解決民生問題為主旨,以優化人們生活方式為方向,以公共透明、生態體系和人的發展為要素,探索建立社會建設創新模式,優化現有的資源調配方式,動員更多的人參與社會建設,并使之成為高效。
重點加強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提供等領域信息化建設,不斷推動社會資源數字化進程,建立觸手可及、惠及全民、功能恰當的新型社會服務體系,為居民提供敏捷、主動、精準的服務,進一步優化社區居民安全、便利、舒適、愉悅的智慧化生活方式,提升公眾幸福感。
2、建設原則
(1)政府主導、整合資源、公眾參與。搭建凝聚各方力量的公共平臺。
(2)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生態發展。著力于提高社區生活的舒適度、親和力和歸屬感。
(3)聚焦重點、服務大局、整體推進。重點突出社區管理、公共服務、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塊。
3、建設路徑
以面向服務的視角進行頂層設計,致力于為居民提供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務、安全有序的城市環境和豐富的生活設施。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協同化為基本特征,構建科學、智能、人本、協調的社區生態系統;將服務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的三融合。
運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建立感知系統,將城市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所涵蓋的關于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民生需求,以及單位、個人提供服務等的海量信息,進行有效地捕捉、整合,并通過信息決策判斷系統的智能化處理,及時、有效地提供給社會各方使用和互動體驗。
建設一個綜合服務的平臺,在各服務單位和服務商之間構建橋梁,承載各行各業的服務應用,共享終端用戶信息,能夠便捷地組合服務,從而達到便民、便商、便管理的效果。
4、考量指標
智慧度:體現社區管理運作過程中的自我判斷智慧度;
感知度:體現市民生活中對智慧城市所帶來的變化的感知度;
參與度:體現市民更積極主動參加到社區管理的參與度。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