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響”----國家應急廣播系統
應急廣播系統作為一種迅速快捷的消息提供平臺和信息傳輸渠道,可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危機時,在第一時間把災害消息或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信息傳遞給民眾,讓人民群眾在第一時間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應該怎么應急、避險,將社會公共資源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扶貧農村廣播“村村響”,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措施,作為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進一步豐富全縣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助力精準扶貧,提升全縣貧困戶脫貧質量和效益。
扶貧農村應急廣播“村村響”項目建成后將打造縣級、鎮、行政村三級聯控平臺??h農村應急廣播“村村響”項目的實施,有助于政策宣講、政務信息發布、災害預警、應急指揮、農村科技推廣,打通政策、科技等與農民最后“一公里”及最后“一米”的問題,極大地拓寬了人民群眾的日常信息獲得渠道,更好地發揮黨委、政府喉舌作用。
扶貧農村廣播“村村響”,是指依托各級廣播電視臺、有線電視、調頻廣播、無線調頻廣播、有線IP網絡或移動通訊網絡,符合要求的無線地面數字電視等平臺,傳輸、傳送廣播信息,縣級、行政村兩級聯動,主體明確,標準統一,可管可控的扶貧農村廣播網。
該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全縣發展質量和效益,可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幫助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助力精準扶貧。
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發,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應急廣播和自然災害預警的建設都特別重視;其中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到“積極推進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F根據各縣應急系統以及扶貧農村廣播之需求,綜合我國扶貧農村廣播最新發展趨勢,本著“實用、可靠、先進、經濟、長效”相結合的設計思路,制定出扶貧農村應急廣播“村村響”工程技術方案。計劃在縣廣播電視臺建設“村村響”總前端,對全縣范圍內播出當地新聞、政策宣傳、停電停水通知、尋物啟事等當地節目,同時可自動轉播中央、省、市等廣播節目,并優先轉播應急預警信息,系統可支持短信和電話廣播。在各行政村、社區建設村級廣播平臺,在自然村架設智能接收終端,實現廣播全覆蓋。同時預留上級及本級其他部門(省、市、縣應急辦、綜治維穩、氣象、防汛抗旱、國土山洪地質災害、森林防火、鄉村環境整治、農業技術信息等)應急廣播接入端口。
項目建成后,將通過無線調頻、頻率頻道播出系統、大喇叭系統等多種方式,實現應急廣播信號在本縣的綜合覆蓋,提升縣鄉村三級應急信息發布能力,同時預留與公共廣播、戶外大屏等系統的對接接口,最終形成縣鄉村統一協調、上下貫通、可管可控、綜合覆蓋的應急廣播體系。
建設基于IP+FM調頻傳輸的縣級應急廣播系統,完成對鄉鎮、街道、村級的應急廣播信號覆蓋。應急廣播系統實現日常廣播、信息分級、分區發布、設備及終端尋址控制、設備及終端管理監測、應急廣播等業務功能。
完成1個縣級系統平臺,N個鄉鎮分控平臺,N個村級分控平臺,N個智能終端的建設。
總體功能
1.多音源接入
縣級系統具備廣播節目播發/轉播可接收中國家及省級、市級、縣級的多套音頻信號源接入功能,同時鄉鎮級和行政村級分控平臺也可實現話筒、線路、電話等緊急插播功能。
2.多級連控
應急廣播系統可實現縣、鄉(鎮、街道)或村多級連控,并按照播發計劃向不同區域傳送各級廣播節目或本地特定節目;當上級廣播時,下級自動被喚醒并轉播上級廣播;根據預先設置的優先級別,下級可以插入本地廣播;根據優先級關系,上下級都可以分時控制終端設備;該系統可實現縣、鄉(鎮、街道)、村三級聯播可控。
3.分控平臺插播
整個系統能夠兼顧應急廣播、日常廣播,滿足并快速執行應急廣播信息播發需求,同時滿足鄉鎮級分控平臺、行政村級分控平臺的緊急廣播插播功能,在非應急時期也能發揮信息播發作用。
4.無縫對接
應急廣播系統平臺預留與國家級、省級、市級應急廣播平臺之間的接口,以及縣應急辦、公安、交通、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農業、林業、水利、地質、氣象等單位的對接接口,同時可與鄉鎮級、行政村級分控平臺無縫對接,并預留傳輸、顯示圖文信息的通道和接口。
5.定時播出
系統能根據實際使用需求,可實現不同時段自動啟動不同音源進行廣播,實現無人值守。根據要求可以設置自動廣播播放流程,每一個自動廣播播放流程可以獨立選擇廣播音源、廣播區域、單播地址、廣播音量;定時廣播播放流程之間的設置互不干擾。
6.數據及狀態回傳
系統具備網絡管理、設備監控GIS地圖管理功能,能夠有效監控各級分控平臺設備及各接收終端的工作狀態及應急信息發布狀態;設備通過GPRS網絡(在設備上插入手機卡)將相關數據實時回傳到縣機房,在縣級播控中心系統的地圖上對各分控平臺設備的開關機狀態、播放內容、插播內容、安裝位置等進行實時顯示,以監測和評估整個系統的實際使用效果。同時系統支持地圖查看模式,將各鎮、村的信息直接在GIS地圖上實時顯示,地圖精確定位到每個村,提供較為直觀的在線、離線狀態統計信息,監測回傳網管系統集成于管理平臺內,以便于操作。
項目建設需求
1 時政信息的傳達需要
應急廣播系統可作為公共文化信息傳播的傳輸通道,可及時傳播黨的聲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對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基層文化宣傳陣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以輿論為導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搞好農村基層工作;對促進社會的穩定及長治久安有著積極作用。
2 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需要
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災害損失,建立應急廣播體系,及時有效發布災害預警預報信息極具重要性和緊迫性。另外,當前社會突發事件、自然災害防范、森林防火、食品衛生、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危機偶有發生,應急廣播系統能方便黨和政府及時下達政令,釋疑解惑,減少事故和危機帶來的損失,更好的維護社會穩定。應急廣播系統可發布有關氣象、防火、防洪、地質等災害預警;
3 精準扶貧的需要
應急廣播系統,可實現精準化的信息推送和廣播發布,按各村組實際情況,定點發布有關扶貧政策、宣傳扶貧工作。
同時利用應急廣播系統實現科教信息的快捷發布,廣泛宣傳春耕生產及秋冬種植、養殖技術、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等科學實用技術,提升人民群眾科學技術水平、提高脫貧致富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4 綜治維穩的需要
通過音應急廣播系統的建設,可充分利用廣播功能的強制宣傳優勢,緊緊圍繞建設“平安城市、美麗鄉村”的目標,對各村積極開展法制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綜治環境。強化法制教育,增強群眾的防范意識和法制意識。大力開展破除迷信、反邪教,用健康文明的活動占領思想文化陣地。
5 文化建設的需要
基層文化發展不足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直接導致部分村民沒有了精神追求,沒有了幸福感,甚至導致價值觀發生偏移。給鄉村的發展,給貧困家庭的脫貧脫困帶來一系列問題。
建設應急廣播系統,可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用科學思想和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積極挖掘傳統文化、著力打造特色文化,同時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因此“應急廣播系統”項目的建設,是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文化的最有效平臺之一。
應急廣播平臺建設
應急廣播平臺是縣級應急廣播信息的樞紐,具有接收上級平臺信息進行向下級轉發或縣域播發,同時能夠承擔本級應急信息播發,對縣域應急廣播系統進行管理。
縣級平臺采用全IP化組網可無縫對接IP、DTMB、DVB-C、FM等為后期擴容其他通道相預留資源。
平臺的數據采集及對接功能:
對內可與門禁系統、室內的溫濕度傳感器、煙霧傳感器、浸水傳感器、明火傳感器、視頻監控系統和室外的pm2.5/pm10監測傳感器、噪音監測傳感器、降水量(雨量)監測傳感器、風向、風速、氣溫、濕度、大氣壓等傳感器和消防報警器、監測系統的對接及數據采集。
對外可與公安、交通、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農業、林業、水利、地質、氣象等單位的對接,可通過平臺發布相關單位信息。
縣級平臺具備信息的接入和采集,具備解析處理、制作傳輸、信息存儲、傳輸覆蓋資源和接收終端管理、應急廣播信息發布的調度控制、系統管理等功能;具有話筒輸入、手機電話、手機短信、APP發布以及平臺界面發布等多種發布手段。
平臺能夠把系統傳輸狀態、終端設備狀態、實際播發音頻進行采集,實現對應急廣播發布的監測和評估。
平臺由制作播出和調度控制兩個子系統以及基礎服務模塊組成。制作播出子系統主要包括信息接入、信息處理、信息制作、審核播發和信息傳輸等部分;調度控制子系統包括資源管理、調度控制和生成發布等部分;基礎服務模塊包括效果評估、系統管理和安全認證等。
村級平臺應急廣播適配器支持內置調頻發射模塊,符合《縣級應急廣播系統暫行技術要求》和《調頻廣播接收機測量方法》GB/T 6163-2011。
應急廣播適配器,具有功能集成度高,操作簡單易用的特點,能夠通過話筒、手機電話、手機短信、APP客戶端方式進行信息發布。
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